民族团结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团结 > 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 | 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5-10-18 访问次数:18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要在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基础上,坚持久久为功,通过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现代文明教育等路径,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深刻理解把握这五个方面的突出特性,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础。


突出的连续性是中华文明最为鲜明且最为基础的特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悠久文明。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从甲骨文、金文到简体字,从分封制发展为郡县制、从土司制度到改土归流,从传统礼治到现代治理,文明薪火跨越数千年一直传续。源远流长的连续性为中华民族提供了稳定的时空标识和共同历史记忆,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突出的创新性表现为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纵观历史,从西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革新精神,到北魏孝文帝融合性改革实践,从隋唐科举制度的变革到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的相继问世,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展示出蔚为大观的文明成就。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步过程。


突出的统一性植根于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秉持“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大同”的理念,把大一统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自秦统一中国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始终坚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这种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也必须由各民族共同维护、巩固和发展。

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礼记·中庸》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彰显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的共生智慧。无论是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互鉴,还是佛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的中国化,都体现了“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这种包容性使中华民族能够通过文化浸润和价值共享,不断增强内在精神动力和外在发展活力

突出的和平性源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和平、和睦、和谐理念。中华文明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从“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原则到“天下太平”“共享大同”的社会理想,从“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担当到“国虽大,好战必亡”“化干戈为玉帛”的智慧,这种爱好和平的价值取向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罕有的不以扩张和殖民为主要发展方式的伟大文明,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着力点

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历久弥新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这些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内核,深植于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之中,并在近代以来共同抵御外侮、追求民族独立的宏大历史实践中得到淬炼与升华。在外来侵略寇急祸重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各族人民手挽着手、肩并着肩,英勇奋斗,浴血奋战,打败了一切穷凶极恶的侵略者,捍卫了民族独立和自由,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保卫祖国、抵御外侮的壮丽史诗。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振奋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

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一体,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增进中华文化认同。要继承中华民族以文化人的优良传统,加大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打造、出版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的文艺作品和公众教育类书籍。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研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

促进语言相通。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要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确保政策、知识、文化和技术精准高效地覆盖所有社会群体,助力经济一体化发展、社会融入和文化共享。提升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融入现代社会的能力和竞争力,加强“职业技能+普通话”能力培训,大力营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生活环境,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加强现代文明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传播现代理念和行为方式,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大力发展民族地区广播电视事业,推进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高各族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不断丰富各族人民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来源 | 中国民族报

联系我们Contact Us

武当山道教协会

地址:湖北省丹江口市武当山紫霄宫                  邮编:442700   电话/传真:0719-5689619

网 址:www.wdsdjxh.com                                投稿信箱:baoming10@163.com

备案序号:鄂ICP备19004529号-1                        鄂公网安备42039002000125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鄂(2025)0000036            © 2003-2025    武当山道教协会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局浮动内容